要说这阵子最大的热点,莫过于双十一。每到这个时候,关于“吃土”和“剁手”的文章就会铺天盖地——把“购物”这件事解构成“剁手”,把“贫穷”表达成“吃土”,把”没对象的人”说成“单身狗”……这套90后独创的语言体系曾让主流媒体困惑,但如今却广泛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只是以90后为主的年轻人话语体系的冰山一角,其内核是他们“不按常理出牌”的个性化表达。足够有趣,是接受某事物的一个重要参考要素,与互联网浪潮共同成长起来的他们不喜欢上纲上线,不喜欢严肃、平庸和脸谱化,他们总是能把严肃的事情中解构成生动、引发人们强烈共鸣的段子,在嬉笑怒骂中去表达和思考。前阵子平安人寿健康服务推出的一个活动,可以说是精准地契合了他们的这种行为模式。
这个活动名为“奇葩病症大征集”,具体流程是这样子的:在平安金管家APP内建立一个征集页,由网友们PO出自己的各式“奇葩病”:剁手成瘾、单身成癌、熬夜不睡、深夜暴食、 减肥越减肉越长等等症状,用吐槽的方式把都市年轻人常有的焦虑症状幽默地总结了出来,也符合年轻人的表达习惯,用户洞察十分到位。
伴随这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一起成长,以90后为主的都市年轻人可以说既是幸福的一代也是压力山大的一代。房价飞涨、工作压力、抚幼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紧绷着每一根神经,容易为小事感到焦虑不安成为了90后的共同状态。
比如说我们办公室程序猿,90年生的人现在已经开始为发际线发愁,对何首乌和芝麻等生发植物熟悉得就像他一行行敲下的代码; 还有前同事每天在朋友圈吐槽水逆:没带伞出门就下雨,、打卡就差了一分钟迟到、手机已经第三次碎屏……为了转运,她还去深入学习了星座命盘的推算;就连我自己,在憋稿子憋到三更半夜的时候,想起头上压着的“100000+”大山也三番五次想撂挑子不干(最后为什么没有成功?还不是因为想起了银行卡余额)……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只是出于好玩,但也不排除日积月累之下真的造成了心理亚健康,因此主流媒体对年轻人的“丧”“负能量”多半也是忧心忡忡苦口婆心的态度,但这次和参与“诊聊所”活动的医生交流,对此类“城市奇葩病”,他们却给出了新的角度和看法。
和我接触的医生已经从事心理健康治疗方面的工作多年,他说,对于当下青年的“丧”问题,其实不必过度解读。90后是善于自我排解的一代,他们的“丧”从另个角度来说是敢于直面自己,不去努力扮演他人眼中的三好形象,这与他们的父辈“打落牙齿肚里吞”的做法有很大区别,其实这是对自己的和解和接纳,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一种不紧绷、比较健康的状态。所以偶尔丧丧就当给身体排毒吧,保持平常心。不过,医生也建议了,年轻人还是应当建议给生活多打些“鸡血”,适当喝些“鸡汤”,多见见人多做做事,毕竟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嘛,补足“营养”才有力气在这个动荡的社会逆袭。
古人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是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考虑,只去看那些此时此刻在眼前发生的事,只处理眼前的问题,可能就会少些焦虑,多几分从容。
毕竟就像TVB经典台词说的那样,开心一天也是过,不开心一天也是过,我们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