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 > 数据 >

数据说话,这些年想上市的企业都去哪儿了?

   

成为上市公司几乎是所有创业者自企业创立之初就定下的奋斗目标,能够在交易所挂牌敲钟是(几乎)所有企业家的梦想。这意味着成功、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当然,还有财富!

我们经常会看到企业家、高管在敲钟仪式上喜极而泣的场景,更多的人所不了解的是,这些落下的眼泪里不仅仅包含着开心、幸福,还有苦涩、如释重负和五味杂陈,这种复杂的心情不仅仅来自创业的艰辛,很大程度上还包含着漫漫上市之路的坎坷曲折。

一言以蔽之,以国内A股为例,要想上市,首先公司要符合或即将满足基础申报条件,比如盈利水平需要达到一个标准,一般业内以3000万为门槛,金额越高保险系数相对越大,行业为非限制发展行业等等,然后企业组建上市筹备小组,股份制改造、选定一个券商作为保荐机构进行上市前辅导,一般而言券商在企业股改前就已经提前介入并深度参与,经过辅导期解决处理掉大部分规范性问题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机构等中介开始进场准备申报材料,准备完毕后提交证监会排队,经历过预审、初审环节最终进入发审会。在不超过45分钟的陈述和接受询问时间内,一家企业能否过会将由7名发审委员投票决定,获得5名以上赞成票则发行申请通过。否则意味着此次IPO的失败。过会成功后将获得证监会新股发行批文,然后择日进行挂牌敲钟仪式,IPO阶段正式宣告结束。整个过程历时3-5年。

虽然一句话就能够将企业上市的过程勾勒出来,但是其中所经历的各种艰辛往往可以写成一本小说,各种波折、突发问题令参与者心力交瘁,有比喻说企业上市就像唐僧取经,非得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方能修成正果,而事实上往往许多企业历尽千辛万苦却未必能笑到最后。行业不景气,财务指标下滑、IPO暂停、负面报道等各种猝不及防的突发状况都有可能导致上市的失败。

各种原因会导致企业甚至无法走到发审会的环节,折翼在上市途中,而我们平时见到的动辄90%以上的过会率是指最终发审会的统计结果,那么在企业上市过程中实际的成功率是多少呢?那些上市失败的企业如今又是什么情况呢?

汉鼎咨询近期在盘点公司最近11年来的咨询服务合同时发现,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出最近十年来企业经历上市历程后的现状,故将其统计整理出来一个分析结果做以分享。

如果将其作为一个调研项目的角度来看,那么公司所服务的客户则视为研究样本,目前登记在册的合同数量为898个,剔除掉二次服务,剩余760家客户样本,为保证样本的有效性,尽可能多的减少无效样本,剔除了个别少数非IPO项目,将其筛选后剩余734个客户作为有效样本总量进行统计,时间跨度为11年(存在少量统计偏差的可能)。

我们按照时间排序,以如下几个指标统计了所有样本的情况:

鉴于拟上市企业往往是各大行业下细分领域的龙头或领先企业,所以在行业归类方面颇费波折,几乎所有企业都有非常明显的个性行业特征,尽可能精准的归纳下分布在以上47个领域内,在统计的734个样本中,数量占比超过5%的行业分别是文化广告传媒(旅游服务)、金融服务创新业务、智能及节能(交通、城市、工业)、精密电子及零部件、机械设备零部件、电力设备及智能电网概念,而样本数量最多的行业比重也没不超过7%。首先,值得欣慰的是,在统计所有样本量过程中,截止到2017年9月10日,发现已注销的企业数量只有3家,其中两家是由于经营不善所导致,这一水平远远超过2012年普华永道的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仅2.5年的结论。即便考虑到横跨10年的不同周期,也同样可以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并经历过IPO历程的企业,其生命力要远远大于一般企业。

而在区域分布上相对更加容易反映出经济活跃度的差异性,经济发达地区的拟上市企业数量要远远超出其他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仅仅北上广及江浙区域的企业数量就超过500家,接近样本总量的七成,经济和资本的活跃度要远远高于其他省份。

在统计样本中广东省企业数量最多,占总样本量的20%,而其中大多为深圳企业。北京市企业数量其次,占比超过16%。上海占比接近8%。虽然样本的覆盖情况不能100%还原真实现状,但的确说明一些问题,经济发达地区企业质量要远好于不发达地区。

企业最新动态是我们此次调研的关注重点,事实上也是最初我们整理客户情况的主要目的,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对所统计的734家样本,分别设定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港股、美股以及在会和其他8个类别,分门别类进行统计,其他类栏目下主要为尚未排队及各种原因未成为上市公司企业。除去其他类别企业后统计结果显示,734家样本中,登陆各交易所平台上市企业及三板企业数量为365家,几乎为占比一半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净化样本有效性,剔除了10家再融资上市企业客户和27家介入时已经是新三板的客户,最终结果显示上市及三板企业数量占总样本量的比重为47%。也就是说,在跨度11年,697个符合本分析项条件的企业样本中,有接近一半的企业已经通过各种形式登录资本市场。各板块分布情况见下图:

数据显示,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三大板块和新三板企业数量分布比较均匀,从长期来看,还会有更多的新三板企业向A股市场努力迈进。在我们对2015年后以新三板形式进行IPO咨询服务的案例进行统计时发现,新三板企业自挂牌之日起到开始转板的间隔时间平均在一年左右,最短甚至不超过100天,融资效果的巨大差异对于大多数三板企业而言,只有A股市场才是其资本市场的最终目标。

需要补充的是,除去已经登录资本市场的企业外,样本中还有36家正处于排队中,同时结合我们业务特点,合同签约距申报材料往往还需要平均6-8个月左右的时间,根据合同签约时间区分出大约50家客户列为上市申报材料编制过程中。将以上几类企业剔除后,最后剩余企业样本量为283家。

统计到此结束了么?NO,后面还有故事,我们增加了一个统计项,在非上市企业里我们又检索了并购重组情况,令人吃惊的是在这283家企业中,有86家企业样本出现了公司并购重组及股份出让等情况。占比高达30%,接近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即便许多企业上市未成功,但是其自身的优势仍然是资本市场中的宠儿。

分析到此,开篇中的疑问可以寻找到答案了,首先我们去掉37家已上市公司和三板公司(合同发生时属性),在会状态36家、即将申报的50家企业样本,有611个企业样本符合条件,那么根据前面统计的283家未上市企业来计算,企业登录资本市场的实际成功率为54%。如果剔除其中的60多家新三板企业,那么这个比例会降至44%。数据看起来似乎很苛刻,和实际情况对比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从整个样本周期和筛选条件来看,单纯从IPO成功率角度来看,概率在五五开是可以作为参考依据的。另外请注意,还有86个样本实现并购重组,如果将这一因素也考虑进去,那么结果将乐观的多。

做个总结:此次调研的734个样本中,近半企业已经登录各资本市场,5%左右的样本企业正处于证监会排队待审过程中,还有近50家企业正在编制申报材料即将进入排队过程中。而剩余的近283个样本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企业采用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与资本市场对接。也就是说在跨度十一年中,有近六成企业以各种不同形式实现了与资本市场的对接,相信其余的企业也正在为这一目标进行各种努力。

结束语:交代下背景,公司的业务覆盖全国、并持续专注于IPO咨询领域10年以上,故积累的客户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此次研究过程及结果。另:在统计中,样本量会根据不同研究角度存在差异,已对其逻辑合理性进行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