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公务员的待遇的话题又火了。原因很简单,年关到了,许多人年底什么福利也没有,觉得干公务员实在没意思了,诉诉苦,结果惹来满城风雨。各种说法都有,比如“不愿意干就别干了,有的是人愿意干”,比如“比起农民工,公务员的待遇好多了”,再比如“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凭什么要求待遇”,还有“我家亲戚就是公务员,怎么怎么富裕如何”,等等。
要说公务员的待遇,首先要界定待遇。待遇不是收入,待遇是国家给的,以工资为主,其它还包括各种补贴、养老金等等,比收入的范畴小得多。收入包括很多种,白色的、灰色的、黑色的等等。白色的除了待遇,还包括房租、父母的赠与、遗产等等。灰色和黑色的不必说了,都能理解。理解不了的,不必读后面了。
“某人亲戚是公务员,如何如何富裕”,这个例子如果属实的话,并不能说明公务员的待遇水平,因为这位公务员有可能有除了待遇以外的其它收入,房租、灰色和黑色收入等等。比如,很多土豪的孩子,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他的汽车的油钱。这些公务员很富裕,他们的富裕与待遇无关。这种现象在广东、浙江、山西、内蒙非常普遍。
再比如,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违规发放各种补贴,有些补贴甚至比工资还高。这种收入虽然是单位给的,也是待遇的一部分,但是也不能公务员的普遍待遇水平。这是因为私设小金库本身就是违规的,正在被不断清理整顿,这部分收入是应该被取缔的。更重要的是,有小金库的多是有油水的部门,许多清水衙门根本没有小金库。所以,这部分收入,类似雍正年间的“火耗”,既违规也不普遍,不能算入公务员普遍待遇水平之中。
所以,后面的讨论都是以公务员的待遇为主,除非特例指出,否则不谈收入。
要说公务员的待遇,要从公务员的结构说起,因为公务员的待遇是与公务员的级别挂钩的。中国的公务员系统,其实是土共的干部系统的一部分。严格地说,两者有交集,但不是一回事:土共的干部不都是公务员,比如企、事业单位和军队干部就不是;公务员也不见得都是土共,比如那个破格提拔的董海涛。但是,为了说明问题,就不太严格了。企、事业单位的待遇不谈,多数都是自己定的。
公务员的收入,在大多数地区是与职级挂钩的,典型的是“三、五、八、十”,分别对应科、处、厅、省。当然,不同地区有不同分类,发达地区更高一些,可能是“五、八、十、十五”,落后地区略低一些,但层级关系是不变的。
应该说,公务员的待遇,既高也不高,可以说很高,也可以说很低。这话不是自相矛盾吗?不矛盾,且听解释。
正常情况下,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与其劳动能力挂钩,一个手艺好而勤奋的工匠,显然要比一个手艺拙劣而懒惰的工匠收入高。劳动的质与量,决定一个人创造的价值。熟练工人比非熟练工人收入高,技术工人比非技术工人收入高,工程师比技术工人收入高。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劳动力的总收入水平应该劳动力再生产的投资和培训劳动力需要的投入成正比。一个博士30岁毕业,60岁退休,工作30年,一个初中生15岁就业,60岁退休,工作45年,即使教育是免费的,博士的收入也应该是初中生的1.5倍。如果考虑到博士若干年的学费,博士的收入就应该更高一些。
考虑到这两点,一般来说,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收入水平要比低学历、低素质人才的收入水平要高。这也符合正常的观察。所以,如果公务员都是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话,那么用农民工的收入类比公务员的收入,其实意义不大。因为两者的劳动的质量本身就是有区别的。
但是,公务员的收入是与职级挂钩的,而不是劳动的质量。
公务员级别越高,收入越高。于是,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一名博士生可能是科级,一名中专生可能是厅级(比如位西北。其实,很多领导的学历水平比位西北高不了多少,不过后补了党校研究生或者其它在职研究生的文凭。)他们的收入相差悬殊,
另一方面,公务员的劳动量,除了少数身负使命日理万机的领导之外,多是级别越高,干活越少。厅级把工作踢给处级、处级踢给科级。科级累死累活,处级负责挑错,厅级负责向上汇报讨好。进入一个处室,科级忙得不抬头,处级看报纸、淘宝、闲聊是很常见的事情。
因为公务员的待遇并不与劳动的质量挂钩,所以那些高学历、低级别的公务员,毕业几年以后,同学集会,自然显得寒碜得要命。学历越高,这种对比的落差越大。同样是名牌大学本科、硕士、博士毕业,工作十年以后,公务员的收入还没有同班同学的一个零头,这是很常见的。
反过来,只要没有晋升的机会,除非集体调资,否则很多人多年不提工资,是很常见的。在物价不断上涨的社会中,这些人的生活压力,不言而喻。毋庸讳言,目前公务员的晋升,与能力和勤绩,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这些人改善生活的希望,是很渺茫的。
这里,不能不谈土共的干部晋升,土共实行首长负责制,各单位一把手有很大的人事权。这样做的目的是很明显的:给一把手组阁的权力,让他们自由挑选一支得心应手、德才兼备的队伍,实现最高的行政效率。实践之中,这样的人事权,往往跑偏了,提拔上来的往往是裙带党或者是溜须拍马之徒。其中很多人无德无才,尸位素餐,养尊处优。
除了这些人,其他人不论能力集体排队,按年龄递补。大学扩招以后,几乎所有人都有本科文凭,更无法体现公务员的能力。当年许多意气风发的青年,一路过关斩将通过公务员考试。结果,熬了许多年职务还是在原地踏步,收入还是原封不动,人到中年,子女入学、老人看病,各种支出激增。现在,砍掉了各种不规范的福利,他们的日子越发艰难,其中很多人自然萌生退志。
所以,公务员的劳动的质量无法在土共的干部待遇中正确的反应出来,这是问题的根本。
回过头来,再看那些隐性福利。为了留住这些人,许多单位都有一些不规范的福利。比如,年底一些奖金,个别发达地区有些单位还有分房的。
怎么看待这些福利呢?正常情况下,这些福利是不应该有的。靠工资就够了,额外给钱,很容易滋生各种腐败。再者,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些福利的水平与各个单位的油水程度挂钩,很容易苦乐不均,更易攀比。毫无疑问,是应该取缔的。
但是,这些福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目前公务员晋升、待遇制度下,必要的补丁。比如有些大城市给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无房的公务员分房。虽然地点偏僻,比如在五环之外甚至到了省市交接,但是对那些异地考来的公务员好歹有一个落脚的地方。不给他们分房,会有什么效果呢?很简单,在目前高房价的背景下,只有当地土著才会考公务员。可以说,当地的土著,尤其是有多套房产的有心想考公务员又担心竞争压力太大的土著,是很欢迎这样的政策的。
许多壕二代,是希望公务员没有工资,甚至希望公务员要倒搭工资的。对他们来说,科级那点工资,他们根本没看在眼里。如果公务员工资低到一定水平,把大量出身普通家庭的公务员排挤出公务员队伍,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这样,竞争对手大大减少,无论是考录,还是晋升,都会比现在机会多得多。那些萌生退志的人“不愿意干,自然有的是人员愿意干”这话是没错的。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公务员的工作是不需要这么高的学历的。因为截至目前,大多数公务员的岗位,都是文牍工作。本科都是浪费,高中水平即可胜任。既然名牌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嫌待遇低,而且在社会上他们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那就让他们走,让那些愿意接受低工资的高中生、中专生来干吧。
这种说法忽视了两点:
首先,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比,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不一样的。截至目前,中国的教育虽然扩招,虽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统一高考还在,选拔人才的功能还没完全名存实亡。
土共的干部制度与米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不同:理论上,米国等发达国家的领导人是从民间产生的,事务官永远不可能升任政务官等领导人的位置。相反,土共的最高领导人是从最基层的公务员做起的。这就要求土共的干部素质不能太低。即使不是精英荟萃,主流也要是高智商的人。
主席时代的进城干部,是不要求学历的。不过,那些人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没有太废物的。虽然多数人读书不多,但是智商并不低。读书少的原因,是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现在普及教育这么多年,恢复高考这么多年,扩招这么多年,还强调不拘一格用人才,有个党校文凭就是人才,实在说不过去。
其次,高等教育和公务员考录过程,卡掉了很多裙带关系。许多壕二代和官二代,被高等教育和公务员考录过程卡在门外。这样一来,显然有利于增加社会流动性,避免权力的家族垄断,增加民主。农民的孩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增加了社会稳定。科举制取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等推荐制,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
如果现在不能保证公务员的待遇水平不太寒碜的话,大量普通家庭的优秀的孩子必然被挤出去,主动或被动放弃选择公务员。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两类人成为公务员队伍的主流:一类是壕二代和官二代,他们不在乎待遇,因为他们有大量的父母赠与或者其它收入,他们的父母让他们进入仕途的目的,是用“钱”换“权”;一类是廉价劳动者,这些人从事其它工作,待遇也不高。这样的干部队伍,“官”、“吏”分明,二代目们是“官”,其他人是“吏”。前者指挥后者,领导国家,裙带关系异常巩固和强大。有人说,现在已经有这个趋势了。问题是,我们是否希望通过抑制公务员的待遇加速这个过程。
应该说许多人对这件事情并没有正确认识,就像当年许多人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炮轰高考一样,高考太难,我们考不上!现在大学扩招了,拿着文凭也没工作。更糟糕的是,这种坑爹的大学文凭还不能没有,因为就是应聘文员,也要大学文凭。即使多数人不考公务员了,那些考不进公务员队伍的人,有机会如愿以偿,如果他们的父母不是壕、官,那么他们也会大失所望。因为那时留给他们的,只有“吏”的位置。
可以说,比较合理的待遇是和考录制相伴的必要条件,没有适当的待遇,考录制无法发挥作用。考录制的优越性,不用再赘言了:一般来说,现实之中,实行考录制执行得比较好的地区或部门,也是公务员素质比较高、比较清廉的地区或部门。
公务员的待遇问题,实际上涉及公务员的考录、选拔、晋升方方面面。在不能保证公务员晋升与能力挂钩的前提下,眉毛胡子一把抓地大幅度提供公务员待遇,自然难以服众,尤其是许多尸位素餐的酒囊饭袋的例子历历在目的时候。另一方面,如果不能保证最低级的公务员的合理的待遇,最终必然造成严重的逆向淘汰,最终形成“壕、官二代目”领导一大群低素质的“吏”的局面。这是一个两难的局面。
各种福利,不过是一种补丁,类似当年的火耗,弊端重重,早就应该取缔。但是,取缔之后,许多高素质、低级别的公务员生活困难,萌生退志。于是,两难的局面浮出水面。
如何让公务员的劳动质量与待遇挂钩,是解决问题的方向。这有两个解决思路:一是待遇与级别摘钩,结合绩效决定工资待遇,这个基本没有可操作性。二是改革目前的考录和晋升系统,削弱一把手的主观意志,限制裙带关系,让高素质人才走上高级别的领导岗位,获得较高的待遇。这个遇到重重阻力。最近的干部任用条例,其实也是漏洞百出,给一把手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不论怎么说,逆向淘汰已经开始了,亡羊补牢好于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