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不断下山上山,知产律师刘建强从优秀走向卓越。
正文:
当我站在山顶,看到有更高更美的山峰,如果我要登上那座更高的山峰,我只有先下山,才能上山。
——刘墉
2017年10月20日,上海陆家嘴渣打银行的七楼熙熙攘攘,不停有人来回频繁地进出电梯间,行走间不经意的摩擦使得旁边的紫色蝴蝶兰一颤一颤的。金诚同达上海分所正在搬家,从世纪大道的一边移到世纪大道对面的金茂大厦。
刘建强站在金诚同达办公室的玻璃窗边,静静看着外面被阳光铺满的金色的街道,间或抬头看一眼万里无云的蓝天,想起两年前自己从北京刚来到这座城市时的情景,心底坦然坚定又饱含憧憬。
没有人告诉他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知识产权律师,也没有人告诉他要从北京来到上海,可是,他都做了。
于是,上海多了一名叫刘建强的知产律师,从优秀走向卓越。
金诚同达上海新办公室
秦州天水,路从西北
1996年7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但在有“陇上江南”之称的甘肃天水,也不过二十多度的气温,这是甘肃少有的山青水绿的地方。刘建强正是在这个时候大学毕业,回到了老家天水的中级人民法院,成为了一名法官。
不同于现在的法学毕业生既痛苦于法学就业难的困境,又纠结于职业道路的选择,刘建强毕业后的法官职业是由国家帮他选择的——毕业包分配政策。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人事部发布《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1996]5号),标志着从此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开始施行。可以说刘建强正好抓住了政策的尾巴。
“我们那个时候基本上70%—80%左右都能进公务员系统,最差也是乡政府,大多数去了法院,还有一部分去了公安局、检察院。”
智合采访中的刘建强律师
对于这一既定的安排,初到法院被分配至刑庭的刘建强还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深耕于知识产权领域,毕竟当时法院只有刑庭、民庭、经济庭、行政庭、执行庭等传统庭室,还根本没有知识产权庭。真正把知识产权的最终裁判权给法院,那是2000年专利法修订及2001年商标法修订之后的事了。
后来刘建强回忆起自己最初接触的知识产权案件,居然是在1998年的经济庭中,他被临时抽调过去处理一个商标侵权案件,成就了与知产的第一次结缘。
日子就这么波澜不惊地过着,如果不是后来刘建强的一次突然决定,也许他会在西北一直这么做法官直到今天。在法院勤勤恳恳地工作了五年之后,他毅然作出一个令身边所有人都诧异与不解的决定:辞职去北京,做律师。
故事从此有了另一种可能。
蓦然回首,心系知产
促使他作出这样决定的原因,就是他想“试一试”。
试什么?
试试在体制之外去掉一些限制的自己,能不能走出一条路来。
“出来做律师,我觉得做好了是自己厉害,做差了是自己不行,所有后果自己承担,没有什么怨言,我当时就想出来试一试。”
想清楚要做律师之后,刘建强第一步明确的是要选择一个一线城市。北上广都是可供选择之处,他也确实往这几个城市都投出了简历,不过最后考虑到自己是北方人,同时北京当时的律师行业最为发达,他选择了北上,来到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入职的第一家律所只能挂牌没有工资,就这样从零开始,刘建强迈上了律师之路。而等第一个案子到刘建强手里的时候,距离他来到北京已经整整过去了半年。
有意思的是这个案子的来源和法律的联系不多,和英语倒是颇有关系。刘建强来到北京之后就有一个发现:同样用中国的法律知识给出同样的解决方案,用英语书写和用中文书写对应着截然不同的两片天地。换言之,以英语作为门槛划分出的涉外业务,有着更优良的市场。优质客户和大量案源和自己仅仅隔了一道英语的距离,想到这里,刘建强果断报名了英语培训班,决定重拾大学之后被荒废的语言技能,而第一位客户就是在语言班上认识的。
如果说是因为自己的判断和决心让刘建强入了涉外业务的大门,那么选择知识产权领域则可以说是因缘际会,乃至冥冥之中了。2002年刘建强主办了律师执业以来第一个大案件——代表国内浙江的某家公司,在南京中院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连续开了43个庭,横跨春节前后。而这个让他印象深刻,记忆犹新的案子正是一个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利侵权案件。
知产的种子就此在他心里埋下,但要等到真正破土而出,已经是八年之后的事了。
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刘建强的身份又在悄悄改变着,他成为了丈夫、父亲还有学生;地点也在不停变化着,分别是北京、兰州、伦敦、香港。但兜兜转转,刘建强最终又重新选择回到了北京。
这一次他接触的业务领域是知产、争议解决和公司法,这也和他在年利达实习时选择的两个部门保持一致。他隐隐觉得自己对知产和争议解决领域更感兴趣,但为了验证这是否是自己真正认定的领域,他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先给了公司法业务一个机会,看看在另外一个领域的深入会不会产生同样的兴趣。
最后的验证结果出来,他的兴趣和热爱,仍然是在八年前最初的知产和争议解决领域。
“公司和IP两块领域,我就在想,把公司这一块再深入一下,看自己到底这方面有没有兴趣。干了一段时间,我觉得我还是喜欢知识产权,还有诉讼,因为我认为诉讼中有法律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让一个之前不同意你观点的人或者持中立观点的人最后同意你的观点,这些才是我真正的热情所在。”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知产原在心间久矣。
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
·《亚洲法律评论》(AsiaLaw Profiles) 2013、2014、2015、2016及2017年度中国诉讼、争端解决及知识产权领域领先律师
·《商法》(China Business Law Journal)2016年度创刊以来首期中国“法律精英100强”(China’s Top100 Lawyers)
·世界知名法律刊物《Who’s Who Legal》2017年度全球杰出商标律师
·《中国法律与实践》(China Law & Practice)2014年度知识产权领域的领先律师
·《中国法律与实践》(China Law & Practice)2014年度知识产权领域新秀律师(Rising Star)提名
……
这是专注于知产领域之后的刘建强所收获的荣誉,而这仅是一部分,他的专业与能力,更是体现在每一件具体的案件之中。
2013年,刘建强在一起复杂的商标及不正当竞争诉讼中代理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通过大量前期证据收集,历经三级法院(中级、高级及最高法院)的审理,最终使得商标侵权及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诉求全面得到了法院支持。
这个案件的难点在于——接手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难点了。从2006年到2010年,公司一直在全国各地进行打假,但对方侵权公司准备充足,商标、专利以及各种各样的奖项一应俱全,使得行政处罚难以认定。侵权产品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到2009年,据国外一家专业统计公司统计,市场损失达到接近两千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2月刘建强第一次接触了这个案件。
刘建强团队在接手该案之后,当即给出了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将纯粹的打假转变为诉讼与打假并行,另一方面去争取使对方的商标无效,并辅之相应的市场调查。在这个综合保护方案中,刘建强明白核心是证据,对此他考虑到调查员虽然可以进行调查工作,但是他们无法对案件中的法律要点进行梳理,或者即使清楚也由于专业局限而无法把握,于是他自己亲身赶赴现场参与取证,跑遍了泰州、成都、上海、沈阳等地。
取证地点的选址也是刘建强精心设计的结果。之所以选择天南地北距离悬殊的城市,是为了证据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规模上选择中等大小而避开大型超市则是考虑到在诉讼维权的同时要保证商业运作的正常进行,避开客户的潜在合作伙伴以防影响客户将来的商业合作。
金诚同达上海新办公室
案件最后一路上诉至最高人民法院。虽然在最高院的法庭上,刘建强一人vs对方五名律师,但最终最高院的终审判决表明,他漂亮地赢得了此案。
除了诉讼,仲裁也是刘建强代理案件中的重要部分。他曾代理一家美国知名服装品牌在中国的商标许可纠纷,全程参与了该纠纷的前期谈判以及后期美国仲裁协会纽约仲裁裁决在中国的承认和执行,成功为客户获取了约150万美金的赔偿。要知道外国仲裁在中国司法实践里面真正得到执行并且执行完毕的案件非常少,以至于现在去查,数量都不算太多,而当年该案件在上海法院立案时正是001号。当刘建强在美国亲自把这个消息告诉美方合作律师的时候,这位五十多岁老成持重的老律师居然高兴得又蹦又跳。而这件案件之后,国外媒体多方报道,采访的电话也从海外打到了刘建强那里。
专注于一个领域之后就深扎下去,这是刘建强执业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他成为一名优秀知识产权律师的原因。
正如他以前看过的一本书的书名,“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
数尽千峰,明日青山又几重
2009年加入铸成半年多后,刘建强就成为了诉讼部的负责人,一年后,他就成为了合伙人,2014年又以总所合伙人身份被派驻上海分所成为分所负责人。仅仅一年之后,上海分所就成为铸成最具创收能力的部门。正像上文提到的奖项一样,他早早就已经是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及争议解决领域的领先律师。可以说,在知产领域执业了多年,根基稳固的刘建强,事业称得上是风生水起。
但正是这样已经站在峰巅,尽览风光的刘建强,又做出了和当年从法院辞职出来一样让身边人惊讶的决定:加入陌生的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
上海,这个当初被刘建强以选择北京而放弃的城市,在多年以后,又让他感觉到了欣喜与喜爱,环境是原因之一。而如果说城市的选择尚可理解,那么离开执业七年之久的律所选择加入一家自己不熟悉的,就显然让人诧异,毕竟他完全可以选择去有熟悉的伙伴在的律所。
刘建强选择金诚同达的理由很简单,他曾经在北京律协的某个活动上遇到了金诚同达的庞正忠律师,对金诚同达有了初步的印象,而之后又了解到其经历过合并,氛围却能十分包容又和谐,就不自觉心生喜欢了。至于直接原因,更为偶然。因为他自己和赵平律师一起在智合做过讲座,那天他听了智拾网上赵平关于青年律师个人发展的视频课程,觉得在想法、思路等各方面都颇有志同道合之感,就给他发了一个微信,于是,他就这么干脆地来到了金诚同达。
而对于刘建强到底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理由就更简单了:性格使然。
当年从法院出来就是这样,二十岁的时候可以看见六十岁的生活状态,这对于一些人来说或许是安稳安心的力量,代表着平稳、温和、舒适的生活,但对于刘建强来说,不太有意思。
“因为你让我再平稳做下去,是挺舒服的,各方面都挺好,收入也挺高。但是我觉得,就是这一辈子就这么结束了,或者说你的法律生涯就这么结束了,没有什么变化了,那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思了。”
金诚同达上海新办公室
台湾作家刘墉经常喜欢把人生比作登山,如果你想登上更高的山峰,那么第一步,应该是先下山。别愁这世上已经没有更高的山可以去攀登,因为只要山在一个人的心里,每个明天,都是另一座山。刘建强就是这样一个心里藏着一座山的人。
当然在性格之外,能真正坦然走下山峰追求另一座高峰的人,都具备足够的能力与自信。即使是新的律所,新的城市,刘建强知道自己的专业能力一直在那且经验不断丰富,技能不断提升,未来可期。
即使现在会比之前在山顶的时候矮一些,但是更高山峰已在眼前。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这句话里有刘建强自己的影子。
“人本来天然的状态是单纯的,难得的是在经历了很多事情,包括好的、坏的,尤其是各种打击不公平之后,你还仍然觉得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相信公平正义平等。”
“但保持这一个状态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长大之后更重要的方面是,你经历了这么多东西之后,当你今后遇到丑恶东西时,你有能力去处理对抗它,这两个方面加起来才完整。这不容易达到,但我愿意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刘建强现在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动力。他会给自己制定读书的计划,会在工作之余坚持锻炼,以及时刻保持着学习的状态。
没有人永远年少,但有人永远少年。
以知产专业技能为基础面,以细分领域和特色行业为突破点,现在刘建强组建的自己的新团队,正在向着上述两个目标前进。而重新创造默契有力的团队和归零之后再次积累优质的客户资源,则是刚刚从山顶下来向另一座山峰进发的刘建强必须穿过的荆棘丛。
他要做的不仅仅是攀登,还要辟开一条路来。因为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以依循,正如没有现成的指南告诉他一步步要如何做,他能做的就是利用已有的经验不断探索。开路人需要三样东西,能力、决心和时间,他已经拥有了前两样,剩下的,就是时间。
从西北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上海,不断翻山越岭去遇见更美的风景,是他的一生。他是一位优秀的知识产权律师,这毋庸置疑,而现在他正从优秀走向卓越。
或者不妨称他是一位少年,出走半生,归来时带着盔甲与长矛,眼睛里仍然发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