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一个国民的、大众的自助旅游新时代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
(2014.12.18上海)
各位业界同仁,
下午好!
在不久前的一次媒体采访中,题纲中的正式主题谈完以后,模样看起来似90后的记者望着我们的院徽说想问一个她个人的疑惑:为什么你们这一代人都爱用“旅游”这个词而不是“旅行”呢?比如您的机构就是“中国旅游研究院”。我反问她,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呢?而且还与我出生的这个年代有关。她告诉我她们的群体感觉“旅游”两个字给人“土土的感觉”,而“旅行”则与“年轻、率性、活力”等时尚的主题相关。我不禁呵呵起来:小姑娘你有所不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中,“旅行”才是“土土的感觉”啊!因为,从小到大求学、工作、探亲访友,一直奔波在路上,对旅行的感觉就是在不同的交通工具间换来换去,牛车、自行车、拖拉机、长途汽车、绿皮火车.....有什么就坐什么,冬天还好说,炎炎夏日,人挤人,别说空气质量了,连上个厕所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情。旅游,则是多么美好的体验啊,坐火车可以睡觉——那时还没有坐飞机的概念,坐大巴可以吹空调、唱卡拉OK,有宾馆可以住,有导游举个旗子给游客讲解,天下还有比这更洋气的事情吗?
事后一想,她提出这个问题再正常不过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辛苦,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幸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代出生的人对旅游的认识是从入境的团队游客开始的,那时游客在目的地的活动主要是有组织的观光。除了少量的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公务差旅之余观观山,看看景,还有一些从事导游和涉外住宿服务的工作人员,旅游还是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的事情。从1999年国庆节的第一个“黄金周”开始,旅游逐渐走进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对于广大年轻人,特别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来说,当他们首次以独立的姿态步入消费群体的时候,旅游就是其不可或缺的生活选项。十五年过去了,国民的旅游经验更加成熟,早期跟风型排浪式的集中消费模式开始退出主流格局,而“小确幸”、“小苹果”所代表的“小时代”则从边缘的亚文化圈上升为主流的生活方式,对旅游的看法自然就会与过去不同了。有人说,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年长者要向年轻人学习的“后喻时代”。事实上,年轻人正在改变旅游的世界,他们的旅行方式、生活偏好和商业模式正在成为旅游发展的风向标。就像过去总是蠢、笨和技穷联系在一起的驴子,经洪总清华先生一番打扮啊,而今成了自助旅游的代名词,而且还有成千上万的游客自称为“驴友”,心甘情愿地跟着他呢。
各位同仁,这是一个旅游正在加速进入国民日常生活的时代。随着旅游权利的日渐彰显,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2009年是我国旅游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年,不仅因为中央政府首次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因为这一年居民出游率首次突破人均2次,出境旅游消费支出首次大于入境旅游收入。近年来,国民消费越来越成为旅游经济运行,特别是产业创新的市场基础。根据国务院今年8月颁布实施的《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居民出游率将达到4. 5次。这意味着每年将有近60亿的旅游人次,其中包括超过2亿的出境旅游人次。说到出境旅游,这些年的变化更是了不起。从1998年放开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为中国公民团队旅游的特许境外目的地,到今年11月国家旅游局宣布出境旅游突破1亿人次,不过16年的时间。如今,中国已经稳居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境外消费支出国,而且市场规模还在持续增长的上升通道。
这是一个年轻人引领旅游偏好和组织方式加速演化的时代。过去我们参与旅游,是为了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为了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在旅游的过程中相信组织的力量,愿意听从权威。具体到旅游实践中,景区景点就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主要就是看景,吃住行不过是完成看景的必要准备罢了,而旅行社就是组织者,导游就是权威。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因为人家看得多,经历得多,所以游客面对导游的时候就像传统社会的年轻人面对年长者一样。现在呢?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移动通讯、互联网及其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旅游目的地、旅游供应商、旅游代理商与游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越来越低,或者说技术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成本,以及对导游、领队等专业人员面对面服务的依赖。近年来,旅行社组织和接待的游客数量尽管仍然保持增长的趋势,但是有组织的旅游者占全部国民旅游者的市场份额只有百分之四,绝大多数的游客选择以散客、自助的方式出行。值得关注的是,当代旅游组织方式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游客在目的地的消费行为。景区景点仍然是主要的旅游吸引物,但是更多的时候只是给了游客选择目的地的理由,更多的消费行为则是发生在商场、餐馆、酒吧、电影院、剧院、游乐场、书店、地铁、出租车、公交车、民居客栈等城镇的公共生活和日常休闲场所。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都市型目的地,随着游客更多地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空间,并分享他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的边界开始模糊,而异地的生活方式则开始走向更加开放的体系。一旦游客在开放的体系中享受多元而自由的美好生活,并愿意通过网络分享他们的感受,就会必然带动更多的游客步入自助旅行的行列。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数据表明:去除商业旅行者,只是从观光、休闲和度假等细分旅游市场上看,自助游也是主流的出游方式。今年第三季度的居民出游意愿中,自己组织和单独出游的比例分别为58.2%、12.7%,两项合计为70.9%,而选择参团的只占34.2%。去年同期的自助游比例为63.8%,而来自景区、酒店、餐饮等目的地供应商的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调查结论。
这是一个大众创业和市场主体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旅游市场的消费偏好和组织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旅游组织方式和商业形态的变革。过去我们说旅游企业,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旅行社,特别是想到国旅、中旅、中旅等几家曾经领一时风气之先的大型旅行社,是专业和洋气的导游。现在年轻人提起旅游会想到什么呢?可能是一堆动物吧:有海豚(携程)、骆驼(去哪儿)、蜗牛(在路上)、热带鱼(同程)、黄牛(途牛)、蜜蜂(蚂蜂窝),当然还有不离不弃地陪在自助旅游者身边,有着长长耳朵的驴妈妈。正是由于这些可爱的动物们的闯入,为旅游商业生态圈带来了勃勃生机,特别是为广大自助旅游者带来了更多的商业选择。事实上,受益于旅游市场的高速增长、消费需求的复杂多变、资本和技术的共同推动,特别是青年一代商业领袖的努力实践,即将过去的2014年可以说是旅游领域创业创新力度最大的一年,也可以说,创业正在照耀旅游的星空。尤其是在线旅行服务领域,从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UGC(用户生成内容)到O2O(线下到线上),从“机票加酒店”到“酒店加景区”,从携程、去哪儿到蚂蜂窝、在路上,每天都会有新的技术应用、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商业品牌出现在公共视野中,旅行服务这个看上去很是传统的行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距离现代服务业如此之近。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我们有信心在不远的将来看见今天的创业群体中涌现出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力的行业领导者。
各位同仁,一个国民的、大众的自助旅游时代,对于投资者和运营商而言固然意味着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而对于先行的创业者而言更意味着艰辛的市场孕育和商业探索期。就像互联网上流传的那句话:在风口上,猪也会飞起来的!可是别忘记了,没有哪一头猪可以一直呆在风口上。一旦步入常态化的商业发展期,十头猪中可能有九头都会摔到地上来。剩下的那头一定有着宽广的视野、超越的情怀,以及极其现实的商业理性。猪如此,驴妈妈也是如此。
洪总清华先生是我很优秀的安徽老乡,与他相识已有多年。在创业的早期,清华先生是做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的,曾经联合、独立创办专业的旅游规划公司各一家,现在市场上也很有名气。2008年,正是旅游组织方式明显趋于散客化,景区开始成为继机票、酒店之后第三个最有可能互联网化的旅游领域,他来到上海创办了致力于景区门票分销的平台公司——驴妈妈旅游网,不久又借着数轮融资的东风,构建了“四轮驱动”景域旅游集团,并快速成长为我国旅游集团第一方阵的一员。今天,来自天下的驴妈妈们在上海隆重集会,除了分享学者对于旅游市场趋势和产业发展前景的看法,其实我更想聆听企业家的创业梦想和商业经验,就像清华先生在复旦大学的“创业课堂”上的精彩演讲一样。
在我看来,驴妈妈是有梦想的。在大众旅游时代,国民的旅游权利既体现为参与、体验、价值,也体现为品质、自由和分享。这些听上去很温暖的词汇,既是旅游发展的国家战略,也是旅游创业的理想和信念。
驴妈妈对既定的创业梦想也是能够坚持的。清华先生曾经说过:创业贵在坚持同时创业者不能犹豫,创业者必须承受孤独感,因为你必须要应付各种创业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危机,而这又是很多人不了解的。我想为你的坚持而站台的是,创业者可能是孤单的,但是决不会孤独。因为,在每一天的奋斗中,都有成千上万的自助旅游者在需要我们,都有一个大众旅游的时代在注视我们。
在梦想与坚持的过程中,驴妈妈更是有责任的。确实,每一名成功的创业者,要为合伙人和投资者负责,为员工负责,为游客负责。随着公司的成长壮大,清华和他的团队可能还要负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包括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参与共享、国际同行的对话与交流,等等。
在这个国民的、大众的自助旅游时代,我衷心地期待驴妈妈在梦想、坚持与责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