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催收行业规范化道路展望
从2016年起,中国整体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三去一降一补"战略的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受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中国贷后处置行业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特点。
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的快速发展,导致相关风险不断积累。据专家分析,2017年下半年由于政策不断收紧及可客群不断下沉,贷款质量会进一步恶化,贷后处置市场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基于此,零壹财经和览雨信息于11月9、10日联合举办中国贷后风险管理及资产处置峰会。会议由捷越联合协办,资易通、催米科技、仲财通及中国消费信贷催收行业协会(筹备)等机构支持。500多位来自银行、消费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的客户参与了本次峰会。
此次论坛邀请广东德律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作云出席,作为中国消费信贷催收行业协会(筹备)的发起单位之一,站在行业自律的角度,徐作云董事长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做了呼吁。
以下为徐总演讲实录: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2016年 4 月,中国消费信贷催收行业协会(筹备)在北京发起设立,目前,24家催收协会会员单位在不良逾期户的个贷类催收外包中,占有了工、农、建、中、交、平安、招商、广发等股份制金融机构委外催收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代表我们催收协会筹备会,主要围绕催收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创新,针对目前催收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大家做一点分享与交流。
行业发展与创新需要正确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导向,我们十分期待政府及相关机构推动整个催收行业执行基本一致的市场准入政策与监管要求。
一、催收行业现状分析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不良资产规模达10万亿元,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突破两万亿。本行业甲方,目前已经涵盖所有股份制银行,大部分商业银行,逾半数保险公司、担保公司、贷款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近两年以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方兴未艾,催收外包行业甲方数量与类别呈不断增长态势,由金融业向类金融业扩散;从发达地域向不发达地域辐射等趋势。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类金融业也加强了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和核销力度,包括逾期欠款催收、不良资产证券化、债务转让、重组等多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巨大的金融不良资产,促进了位于其下游链的催收行业的快速发展,“催收”行业应市场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催收外包行业的法人单位数量可达到2500-3500家(银监会数据,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123/19/29102173_624395523.shtml),专职从事催收外包的人员约 30 万人。但实际上,符合一般行业要求的(比如具有专业操作系统、员工符合从业条件、部门设置符合甲方要求、操作流程符合安全标准、专注于催收外包服务、有一定业务覆盖率等方面)法人单位数量不足 100 家,而真正能符合作业规范的从业人员仅2万-3万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些非专业机构从事催收工作的社会人员充斥其中,使得规范的催收公司与合规的催收从业人员的社会形象受到极大损害,使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被蒙蔽了阴影。
二、催收行业的发展与创新
在国有及股份制金融机构的严格监管和引导下,中国已成长和发展起来一批合法合规、坚守底线、阳光透明的全国性的催收机构。这些机构坚持与国家问题导向相一致,与市场发展相协调,与客户需求相谋和。
身处这个行业,在不断摸索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合规是行业生命线,人性是发展制高点。
毫无疑问,我们的自身发展中一直贯穿着这条线和这个点,坚守底线,发扬人性,为各大金融机构收回不良贷款的同时,以第三方的身份促成大量的和解,化解了矛盾,促进行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保障了国家金融安全,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中国的催收行业经过十多年以来的发展,已由外资公司作为导向到本土公司引领行业发展的走向;由重资本、重运营的模式向轻资本、重运营发展的走向;由“偏重一隅”的发展理念向“多点运营”的发展理念过度;由墨守成规的技术保护向“创新、实效、分享”的技术革新发展;由“各自提防”的同业态度向“互助互惠”的同业态度转变;由“几家独大”的占有率向“百花齐放”的市场占有率转变,更多的同业交流平台将大量涌现。
催收行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部门不明确。
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立法的滞后性也体现在债务催收方面,我国目前没有债务催收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其监管也尚不明确。而银监会出台的相关文件,例如,银监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09]60号)、《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0]44号)、《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2011年第2号)等规范性文件中有关债务催收问题的规定,但其规范的是商业银行催收的外包行为,而非规范催收机构及其催收行为。虽然以上文件认可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催收业务外包的合法性,但是目前鉴于国内针对催收外包服务的专项法律规范还是空白,这对于催收行业的持续、合规发展而言显然不利。
第二、行业标准不统一、从业人员不规范。
催收外包行业在发展初期并不受市场认可,原因是国内缺乏专业的催收从业人员,而一些机构为了尽快促成业绩,招募了不当的从业人员,未经专业思想及操作的培训即进行催收作业,这些非正规的催收机构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令整个催收行业蒙上阴影。
第三、正规催收作业受挫,步步为营。
我们也注意到,今年有关部门联合起来清理“暴利催收”和“信息诈骗”等违法行为,云平台关停接口,短信群发和网络电话纷纷停摆;监管部门搭建投诉体系,短信和电话都纳入了严密监控的范畴,稍有不慎或者发生欠款客户恶意投诉,就可能导致大面积的封号。
今年5月底,相关监管部门也开始了对“大数据”行业的清洗。5月初,最高人民法院通报新的司法解释,明确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个人信息50条以上的,即构成犯罪。而催收行业,不可绕过的,就是“信息修复”——催收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这个人,因此催收公司在查找失联债务人时,面临合法获取还是非法获取的界定与争议。
不可否认以上监管手段,对出现的“暴力催收”和“电话诈骗”等违法行为起到了很好的遏制和威慑作用,但同时令合规的催收公司正常的催收作业也深受打击,不仅运营成本倍增,一些欠款客户恶意向监管部门投诉的情况也频频发生,因此急需从制度、法律层面明确催收行业的合法催收行为同样应该受到保护,更精准地对催收行业进行监管。
第四、极端的个案,并非正规的催收公司及人员所为,但并没有被区分。
催收协会也充分关注了近年来媒体报道的由暴力催收引发的一系列刑事案件,这些案件的背后不仅反映了市场上巨大的借贷需求,也折射出贷款方或放贷机构为了降低呆坏帐率,自身釆取或雇用、委托社会上不合规的公司及不当从业人员,实施了侵害债务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违法行为。
四、展望未来,期待政府推动建立催收行业的准入制度,并制定标准化的操作规范。
债务催收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信贷市场不断成熟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信用关系发达、整个信贷链条分工不断细化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金融催收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行业水平良莠不齐,非正规催收机构的暴力催收等行为依然充斥其中,严重损害了催收行业的社会正面形象,导致催收行业秩序始终在整肃与破坏中艰难盘整。阻碍了催收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催收行业已到必须正本清源的节点,亟待出台相行业准入制度,明确监管部门,使之早日踏上规范化、阳光化的良性发展之路。
目前,催收业界呼吁将催收行业纳入监管,明确监管机构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根据调查问卷显示,83.6%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75.0%的第三方债务催收公司认为有必要明确一个政府部门承担起监管债务催收行业的责任。
中国催收行业协会正是经同业中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而成立,协会已自行制定出统一的行业自律要求和公约,坚持合规经营、阳光催收的法制理念。我们期待政府尽快推动建立催收行业的监管机构,由明确的催收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出台催收行业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监管体系,对催收行业的行为准则、业务范围、准入标准、从业资格等做出规范,条件成熟时可由国家出台更高层级的法律法规,实现行业的透明化、专业化、制度化发展。
结语:催收行业在国家大的政策背景下,已在悄然发生着质的变化。迎合国家政策需求,迎合金融委托机构改革需求,迎合市场变化需求,是未来数年内可预见的变化。相信未来催收行业将在行业协会创立、主动纳入监管、科技研发及业内共享、操作流程务实高效等方面实现资源整合,同时确立自己的行业协会标准,确定监管机构,初定有中国特色的催收行业秩序,为推动不良资产的良性转化和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