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2.5%;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1.6%。分析人士指出,新涨价因素整体偏弱,全年物价上涨压力不大,或保持在3.5%以内;1月PPI同比降幅达近五个月新低,显示制造业领域仍有通缩压力。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1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较多,主要是受节日因素影响。从环比数据看,鲜菜、鲜果、水产品、蛋、液体乳及乳制品、牛肉和羊肉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鲜菜和鲜果价格上涨较为明显,环比涨幅超过了10%。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表示,两个特殊因素下拉了1月CPI涨幅。一是天气较暖,蔬菜价格并未明显上涨;二是猪肉价格出现少见的回落。预计2月CPI同比上涨2.1%,环比或回落,一季度上涨2.4%。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表示,CPI2.5%的涨幅是合理的,处于可控范围,说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在影响CPI涨幅的众多因素中,政府需要高度重视货币供应量,只要能够保持适度流动性,且世界经济不发生其他黑天鹅事件,今年全年的CPI保持在3.5%之内是能够达到的。
PPI同比降幅扩大至1.6%,创下近五个月新低。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1月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是PPI同比继续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具体来看,在生产资料价格构成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4%,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2.5%,加工工业价格下降1.7%。整体看来,目前全球仍处于脆弱“再平衡调整”进程,中国制造业仍有通缩压力,与当前全球“弱增长、弱通胀”的格局基本吻合。
连平指出,尽管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仍存走弱可能,一季度PPI同比增速也可能依然偏低,但考虑到今年外需整体趋于好转、微观企业库存或将触底反弹,预计年中时段PPI有望由负转正。